稀子蕨

 稀子蕨屬碗蕨科稀子蕨屬,為台灣原生蕨類植物,全世界僅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及台灣,在台灣主要生長在中海拔地區林下遮蔭且富含腐植質的雲霧地區,想要一親芳澤,可得千里迢迢跑到中海拔1000至2000公尺的高山上!不過台灣北部有氣候上的北降現象,所以較高的低海拔山區如陽明山、東眼山等也有其蕨影,在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自導式步道,從中間的支線以上,雖然高度還不到1000公尺,但算是該地常見的蕨類。

 第一次聽到稀子蕨的人,往往會誤以為應是「攜」子蕨才對,不過說它是「攜」子蕨也不為過啦,因為在它的葉軸甚至羽軸上表面,會長出一個至數個不定芽行無性繁殖,新生的不定芽看起來就像一個向上握著的拳頭,每隻手指頭會長成1枚葉片。稀子蕨的不定芽看起像某些植物的不定芽「零餘子」(例如:洋落葵(川七)的不定芽),所以又有「零餘子蕨」之別名。
稀子蕨
稀子蕨
(2016.11.11 拉拉山)

稀子蕨個蕨資料
分類: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稀子蕨屬
學名: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
別名:佛指蕨、觀音蓮、零餘子蕨
英文:Henery's Monachosorum
分布地:台灣、喜馬拉雅山東部
生長環境:台灣分布於海拔1000至2000公尺中海拔地區林下遮蔭且富含腐植質的雲霧地帶
常見頻度:★★★☆☆
生長習性:地生
根莖:具直立莖
葉柄:長約25至50公分
葉片
  叢生,薄草質,長卵形,三至四回羽狀複葉
  長可達60公分,寬可達35公分
  葉軸表面經常會生一至數個不定芽
  各級主軸表面都有溝且相通
羽片:披針形,羽軸表面有時也會生不定芽,末裂片細小
葉脈:末回小羽片側脈游離不分叉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側脈的頂端,沒有孢膜保護
觀察特徵
  葉軸表面經常會生一至數個不定芽
  葉片薄草質,長卵形,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末回小羽片細小 

 稀子蕨生長於中海拔地區林下遮蔭且富含腐植質的雲霧地帶。
稀子蕨
稀子蕨
(2016.12.17 東眼山)

 具直立莖,葉叢生。
稀子蕨的根莖及葉柄
稀子蕨的根莖及葉柄
(2016.12.17 東眼山)

 葉長卵形,薄紙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長可達60公分,寬可達35公分。
稀子蕨的葉片
稀子蕨的葉片
(2016.10.31 溪頭)

稀子蕨的葉片
稀子蕨的葉片
(2016.11.11 拉拉山)

 各級主軸表面都有溝且溝與溝相通。
稀子蕨各級主軸
(2016.11.11 拉拉山)

 羽片披針形。
稀子蕨的羽片
稀子蕨的羽片
(2016.12.17 東眼山)

 末裂片非常細小。
稀子蕨的小羽片
稀子蕨的小羽片
(2016.12.17 東眼山)

 末回小羽片側脈游離。
稀子蕨的葉脈
稀子蕨的葉脈
(2016.12.17 東眼山)

 葉軸上表面經常可以看到一至數個不定芽。
稀子蕨葉軸上表面的不定芽
稀子蕨葉軸上表面的不定芽
(2016.12.17 東眼山)

稀子蕨葉軸上表面的不定芽
稀子蕨葉軸上表面的不定芽
(2017.12.15 觀霧森林遊樂區)

 羽軸上表面有時也會長不定芽。
稀子蕨羽軸上表面的不定芽
稀子蕨羽軸上表面的不定芽
(2022.10.25 東眼山)

 稀子蕨的不定芽看起來像向上握著的拳頭,每一隻手指頭會長成1枚葉片。
稀子蕨的不定芽
稀子蕨的不定芽
(2016.10.31 溪頭)

 不定芽的第一張葉片蓄勢待發。
稀子蕨的不定芽
稀子蕨的不定芽
(2016.10.31 溪頭)

 不定芽的第1枚葉片要展開了,回來看照片時嚇了一跳,這張照片裡正要張開的葉片看起來居然像個嬰兒的側臉,有額頭、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下巴,叫它「攜」子蕨真不為過。
稀子蕨的不定芽
稀子蕨的不定芽
(2016.10.31 溪頭)

 不定芽第1枚葉片已展開,第2枚葉片也開始要起來了。
稀子蕨的不定芽
稀子蕨的不定芽
(2016.10.31 溪頭)

 不定芽落地後長成新植株。
稀子蕨的不定芽
稀子蕨的不定芽
(2018.5.16 東眼山)

 在稀子蕨的下方地上,不時可以看到不定芽落地後長起來的小稀子蕨。
稀子蕨的幼株
稀子蕨的幼株
(2016.10.31 溪頭)

 剛要冒出的新葉和不定芽長得一模一樣。
稀子蕨
稀子蕨
(2016.11.11 拉拉山)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側脈的頂端,沒有孢膜保護。
稀子蕨的孢子囊群
稀子蕨的孢子囊群
(2016.12.17 東眼山)

稀子蕨的孢子囊群
稀子蕨的孢子囊群
(2016.12.17 東眼山)

稀子蕨的孢子囊群
稀子蕨的孢子囊群
(2016.12.17 東眼山)

^

2 則留言: